海宁市以慢性疾病防治工程建设为抓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稳步提高,2016年,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6.7%和66.92%,控制率分别达到47.8%和控制率42.7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质增效成果初现。
一、巩固创建成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011年,该市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官方登录入口县(市)域农村“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卫生部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批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之一。为巩固创建成果,该市创新特色,积极招募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实施“公民健康素养巡讲行动”,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黑板报、电子显示屏、微信、宣传主题日等各种载体,强化对健康及慢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宣传。2015年以来,以卫生计生整合为契机,充分融合卫生计生健康大宣教资源,打造“幸福+”升级版,推进健康教育活动进村入户、进学校、进企业,不断扩大健康教育受益面。同时,深入开展并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2016年,组织参加了开元中国全国首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全市7支队伍共228人参加,全程万步率达99.46%,全国综合排名第十八位、浙江省第二名。
二、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引领,通过多部门合作,多途径开展“健康”主题建设活动,全方位营造健康氛围。先后成功创建健康社区(村)150个,健康单位81家,金银铜牌健康促进学校17家,健康食堂、餐厅33家,健康主题公园4个,健康步道5条,健康小屋165个(含自助健康检测点),健康镇(街道)7个。2016年,由市文明办、市国卫办、市爱卫办、团市委、市疾控中心等多部门制作的《控烟吧,一起来》健康微视频荣获中国健康科普大赛二等奖,浙江省健康科普大赛视频类作品一等奖。对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共举办讲座542场,健康知识宣传咨询389次,义诊1275场。

三、实施早诊早治,强化分类干预指导

自2009年以来,在医疗机构实施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机制,对高血压患者实行早发现早诊断。2016年登记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分别达到66591人和12164人,对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对辖区内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分级管理、分类干预、定期随访、定期体检和个性化指导,全市糖尿病和高血压慢病规范管理率达66%以上。同时,深入实施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等海宁特色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风险。
四、规范慢病诊疗,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发挥“双下沉、两提升”优势,以优质资源的下沉推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全市14家乡镇卫生院承接市级医院优质资源做到全覆盖,并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实现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到村,使村民尤其是官方网站慢病患者能够得到市内专家的专业性指导。在市人民医院成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两个慢病诊疗指导中心,组建由16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通过专家下沉、基层上挂学习等方式,不断规范和加强基层慢病诊疗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结合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慢病患者后续管理,在2016年全市首轮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及残疾人对象列为重点人群,2016年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老年人13.84万人,签约率达88.15%。同时把重点人群中的三级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失独家庭患病人员列为“重中之重”开展诊间随访,进行“一对一”服务,极大提高了慢性疾病患者的随访质量和效率,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2016年全年累计完成签约15.5万人,其中重点人群11.3万人,占比达73%,“重中之重”人群1.05万人。
五、强化组织保障,实施养医结合
2010年以来,该市陆续出台了包括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养老服务补贴等配套政策在内的16个养老服务政策文件,为落实养老服务发展思路提供了保障和支撑。2013年,市卫生局、民政局联合印发了《海宁市社会养老养医结合实施意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医养结合服务目标、措施和要求。2016年,市卫计局制定《强化基层医养结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方案》,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优化基层“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规划布局,并在每个镇(街道)建立一个医养结合示范点,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负责居家养老人员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来源:浙江省卫计委基层处、省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办、海宁市卫生计生局
有话要说...